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信以为真 | 把假的当作真的。信:相信。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只因他平日冒称是宰相房玄龄之后,在人前夸炫家世,同僚中不知他的来历,信以为真,把他十分敬重。” |
千真万确 | 真:真实;确:确实。形容情况非常确实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9回:“匡超人大惊道:‘那有此事!我昨日午间才会着他,怎么就拿了?’景兰江道:‘千真万确的事。’” |
患难见真情 | 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。 | 邓小平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》:“中国有句古话,叫做患难见真情。” |
不明真相 | 明:了解清楚;真相:本来面目。不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。 | 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关于新文字》:“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,来胡说八道,欺骗不明真相的人。” |
借书留真 | 指借别人的书,抄写后留下正本,把抄本还给别人。 | 《汉书·河间献王传》:“从民得善书,必为好写与之,留其真。” |
真命天子 | 旧时所谓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。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四卷:“先生二十五六年前,便识透宋朝的真命天子了。” |
烂熳天真 | 形容心地纯真,不虚伪做作。 | 元·李伯瞻《殿前欢·省悟》曲:“闲愁心上消磨尽,烂熳天真,贤愚有几人?” |
返璞归真 | 同“返朴归真”。 | 太平天国·洪仁玕《英杰归真》:“上帝基督化人,超凡入圣,返璞归真。” |
以假乱真 | 以:用;乱真:使真的东西混乱;与假的掺杂在一起分不清。用假的东西来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。 | 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:“馀分闰位,谓以伪乱真耳。” |
货真价实 | 货物质量好;价格公道;原是旧时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。也可形容地道、不走样、不离谱。 |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但不知可有‘货真价实,童叟无欺’的字样没有?” |
归真反璞 | 归:返回;真:天然,自然;璞:蕴藏有玉的石头,也指未雕琢的玉。去掉外饰,还其本质。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。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齐策四》:“归真反璞,则终身不辱。” |
真才实学 | 真正的才华和学识。实:真。 | 宋 王十朋《梅溪王忠公文集》第23卷:“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。” |
真相大白 | 真相:佛教用语;指本来面目;大白:彻底弄清楚了。真实情况完全弄清楚了。 | 《花城》1981年第1期:“要是能把他的疯病治好了,就可以真相大白了。” |
归全反真 | 回归到完善的、原本的境界。 | 唐·白居易《故侥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序》:“无室家累,无子孙忧,屈伸宠辱,委顺而已,未尝一日戚戚其心颜,以至于归全反真,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?信矣!” |
反璞归真 | 璞:蕴藏有玉的石头,也指未雕琢的玉;归:返回;真:天然,自然。去掉外饰,还其本质。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。 | 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归真反璞,则终身不辱。” |
庐山真面目 | 庐山:在今江西九江市南。指庐山的真实面目。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;或人的本来面目。 | 宋 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 |
去伪存真 | 去:除掉。伪:虚假。除掉虚假的;留下真实的。 | 宋 释惟白《续传灯录》:“权衡在手,明镜当台,可以摧邪辅正,可以去伪存真。” |
真知灼见 | 真:真实;真知:正确的认识;灼:明白透彻;见:见解。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。 | 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》:“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,何况其他!” |
归真反朴 | 见“归真反璞”。 | 朱自清《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》:“他(鲁迅)赞成语言的欧化而反对刘半农先生‘归真反朴’的主张。” |
怀真抱素 | 真:纯真。素:质朴的本色。指人格和品德纯洁高尚,质朴无华。亦作“怀质抱真”。 | 《宋书·孝武帝纪》:“其有怀真抱素,志行清白,恬退自守,不交当世,或识通古今,才经军国,奉公廉直,高誉在民,具以名奏。” |
归全返真 | 回复到完满的本原的境界。 | 唐·白居易《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序》:“无子孙忧,屈伸宠辱,委顺而已,未尝一日戚戚其心颜,以至于归全返真,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?” |
真真假假 | 指真假难辨。 | 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12回:“这姓铁的一个少年人,明明为贪色,却真真假假,百般哄诱他不动。” |
不识庐山真面目 | 庐山:山名,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。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。 | 宋 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 |
反朴归真 | 反:通“返”,回;朴:质朴;归:返回;真:天然,自然。去掉外饰,还其本质。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。 | 鲁迅《花边文学 玩笑只当它玩笑(下)》:“连刘先生似的想白话‘返朴归真’的意思也全没有。” |
庐山真面 | 庐山:山名,在江西省九江市南。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。 | 清 杨伦《<杜诗镜铨>序》:“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,自非摧陷廓清,不见庐山真面。” |
半真半假 | 一半真情;一半假意。不是完全真实的。 | 元·范居中《金殿喜重重·秋思》套曲:“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,撇不下多情数桩。半真半假乔摸样,宜嗔宜喜娇情况,知疼知热俏心肠。” |
真心诚意 | 心意真实诚恳,没有虚假。 | 元·无名氏《百花亭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海深须见底,各办着个真心实意。” |
真心真意 | 犹真心实意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九回:“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,也每用假情试探。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,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,都只用假意试探。” |
假戏真做 | 指戏演得逼真或把假的事情当作真的来做。 | 洪深《电影戏剧表演术》第三章:“表演的所以能感动人,就是因为演员的诚恳,所谓‘假戏真做’。” |
烈火见真金 | 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,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。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。 | |
真相毕露 | 真面目完全显露出来。 | 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94回:“经陛下醉之以酒,酒醉则真相毕露。” |
真金不怕火炼 | 比喻正直勇敢的人经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。 | 浩然《艳阳天》第115章:“乌云遮不住太阳,真金不怕火炼,东山坞永远会是太阳当空。” |
弄假成真 | 弄:耍弄。本来是假意做作;结果竟成了真的。 | 宋 邵雍《弄笔吟》:“弄假像真终是假,将勤补拙总输勤。” |
天真无邪 | 邪:不正当。心地善良纯洁,没有不正当的想法。 | 丁玲《风雪人间》上卷:“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人,是一个革命战士,是党的儿女。” |
天真烂漫 | 自然纯真;毫不造作。多指少年儿童纯真可爱。天真:心地单纯;不虚伪做作;烂漫:坦率自然。 | 宋 龚开《高马小儿图》:“此儿此马俱可怜,马高三齿儿未冠,天真烂熳好容仪,楚楚衣装无不宜。” |
真刀真枪 | ①真实的刀枪。②比喻毫不作假,实实在在。 | 老舍《龙须沟》第二幕:“他们在这儿,不是先给孩子们糖吃,然后才真刀真枪的一杀杀一大片?”欧阳山《苦斗》三八:“你知道么?人家是拿真刀真枪的。不比我们光拿铁笔、扁担。” |
以伪乱真 | 把假的混在真的里面,使真假不分。 | 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《汉书·王莽赞》云:‘紫色蛙声,馀分闰位。’谓以伪乱真耳!” |
抱诚守真 | 抱:存在心里。志在真诚,恪守不违。 | 鲁迅《坟 摩罗诗力说》:“上述诸人,其为品性言行思惟,虽以种族有殊,外缘多别,因现种种状,而实统于一宗;无不刚健不挠,抱诚守真。” |
真真实实 | 指十分真实可靠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5回:“我弟兄三个,真真实实地并没半点儿假!” |
作耍为真 | 耍:戏弄,玩耍。把玩笑当作真的。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70回:“这才是个有分教;弄巧翻拙,作耍却为真。” |
真人不露相 | 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。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。 |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九十九回:“悟空,这里人家,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。自古道,真人不露相,露相不真人。恐为久淹,失了大事。” |
丁真楷草 | 丁:丁觇;楷:智楷。丁觇的隶书,智楷的草书。赞美人的书法好。 | 唐·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第八卷引张怀蠸《书断·中·妙品》:“智永章草,草书入妙,隶入能。兄智楷亦工草,丁觇亦善隶书,时人云:‘丁真楷草’。” |
真龙天子 | 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,因以为皇帝的代称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二十八章:“她想,既然人们都说明朝的气数完了,真龙天子已经出世,说不定这真龙天子就是李闯王。” |
烈火真金 | 烈火:熊熊大火;猛烈的火。真金不惧火炼;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。比喻英雄本色不变;也作“烈火见真金”。 | |
天真烂缦 | 天真:指人心地善良。形容思想单纯、纯真自然、活泼可爱,没有做作和虚伪。 | 茅盾《虹》:“她那种抢先说话的脾气、顽皮的举动,处处都露出天真烂缦。” |
真心实意 | 心意真实诚恳;毫无虚假。形容没有丝毫虚伪。 | 元 无名氏《百花亭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:海深须见底,各办着个真心实意。” |
烂漫天真 | 形容心地纯真,不虚伪。 | 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第九卷:“李太白着宫锦袍醉眠长安市上,纯是烂漫天真,千古岂容第二人装点此蕃举动。” |
真金不怕火 |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。 | 高晓声《大好人江坤大》:“姓刘的说要调查,你就陪他去,真金不怕火,查好了!” |
真假难辨 | 辨:辨别。真假分辨不清。 | 《星火燎原·围困沁源》:“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。” |
通真达灵 | 与神仙交往。 | 《云笈七签》卷四七:“太上四明,九门发精,耳目玄彻,通真达灵。” |
真枪实弹 | 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。多比喻实战。 | 柯灵《〈阿英散文选〉序》:“尽管有真枪实弹与纸上硝烟的不同,却同样要以活鲜鲜的生命相搏击的。” |
千真万真 | 形容情况非常确实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97回:“是小的伏侍他上马,又是小的剥他的衣服,面貌认得仔细,千真万真是他。” |
真金不怕火来烧 | 比喻真理或立身、行事正直的人经得起实践检验,不怕任何非议。 | 郭沫若《相见以诚》:“有诚便能有勇,所谓‘真金不怕火来烧’。” |
真凭实据 | 真实可靠的凭据。 |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150回:“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名图书,是个真凭实据。” |
归真返璞 | 真:本真;璞:未加工的玉。指去掉外饰,恢复其自然原始的面貌。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归真返璞,则终身不辱也。” |
返朴归真 | 返:反回;回复;朴:未加工的木料;引申为质朴;归:返回、回归;真:天然。回复事物初始的自然状态。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齐策四》:“归真反璞,则终身不辱也。” |
真人面前不说假 | 指在真诚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面前不说假话 | 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·南康军云居山了元佛印禅师》:“真人面前不说假,佛也安,祖也安。” |
真伪莫辨 | 莫:不。真假分辨不清。 | 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战国纵横,真伪莫辨,诸子之言,纷然淆乱。” |
十里无真言 | 远处传来的消息不可轻信。 | 黎汝青《叶秋红》:“十里无真言,总是越传越玄。” |
真情实感 | 真挚的感情,实在的感受。 | 孙犁《秀露集·欧阳修的散文》:“散文如无具体约束,无真情实感,就会枝蔓无边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