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月的成语

有关月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月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冰壶秋月冰壶:盛水的玉壶;比喻洁白;秋月:中秋的月亮;比喻皎洁。心如冰清;和明月一样洁净。宋 苏轼《赠潘谷》诗:“布衫漆黑手如龟,未害冰壶贮秋月。”
月明如水月光清澈,如同水一样。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折:“彩云何在,月明如水浸楼台。”
日月合壁日月同时上升,出现于阴历的朔日。古人以为是国家的瑞兆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日月如合壁,五星如连珠。”
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。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,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。南朝 宋 谢庄《月赋》:“美人迈兮音尘阙,隔千里兮共明月。”
犀牛望月比喻见到的不全面。《关尹子 五鉴》:“譬如犀牛望月,月形入角,特因识生,始有月形,而彼真月,初不在角。”
海底捞月也作“水中捞月”、“海中捞月”。捞:捞取。从海中捞月亮。形容做事白费力气;根本达不到目的。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7卷:“先前的两个轿夫,却又不知姓名住址,有影无踪,海中捞月,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。”
常年累月长年累月,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。高云览《小城春秋》第一章:“福建内地常年累月闹着兵祸、官灾、绑票、械斗。”
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。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;只能白费力气。元 杨景贤《刘行道》三:“恰便似沙里淘金,石中取火,水中捞月。”
风情月意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。同“风情月思”。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九回:“眉似初春柳叶,常含着雨恨云愁;脸如三月桃花,暗带着风情月意。”
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九州:指全中国。月亮普照全中国,而人间苦乐不同,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,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冯玉梅团圆》:“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?几家夫妻同罗帐,几家飘散在他州?”
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。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。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”
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移:迁移。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,月亮满圆就要亏缺。比喻事物盛极必衰,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。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语曰:‘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。’物盛则衰,天之常数也。”
云阶月地以云为阶,以月为地。指天上。亦指仙境。唐·杜牧《七夕》诗:“云阶月地一相过,未抵经年别恨多。”
月下老人神话传说中主管人间婚姻的神。后来指媒人的代称。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7回:“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,再不能到一处。”
闭月羞花闭:躲避;羞:害臊。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;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。形容女子容貌极美。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四折:“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,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。”
成年累月一年又一年,一月又一月。形容时间长久。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2回:“我那家左右没甚么可惦记的,平日的没事,还在这里成年累月的闲住着,何况来招呼姑娘呢?”
寒冬腊月腊月:农历十二月。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。汉 无名氏《别诗(骨肉缘枝叶)》:“征夫怀远路,游子恋故乡。寒冬十二月,晨起践严霜。”
月盈则食指月满时才会发生月食。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。《周易 丰》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。”
今月古月指月亮古今如一,而人事代谢无常。唐 李白《把酒问月》诗: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”
十月怀胎比喻事情成熟需要足够的时间。毛泽东《反对本本主义》:“调查就像‘十月怀胎’,解决问题就像‘一朝分娩’。调查就是解决问题。”
日积月累一天一天、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。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。《宋史 乔行简传》:“借纳忠效勤之意,而售其阴险巧佞之奸,日积月累,气势盖张;人主之威权,将为所窃弄而不自知矣。”
吴牛喘月吴牛: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。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,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。比喻因疑心而害怕。汉 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吴牛望月则喘;使之苦于日,见月怖,喘矣!”
经年累月经:经历;经年:成年;累:积累;累月:连月。年复一年;月复一月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。隋 薛道衡《豫章行》:“丰城双剑昔曾离,经年累月复相随。不畏将军成久别,只恐封侯心更移。”
风情月债比喻男女恋爱的事情。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司人间之风情月债,掌尘世之女怨男痴。”
年头月尾①谓从岁首到腊月底,泛指一年之中。②指《春秋》三传每年首尾的文字。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。宋·林光朝《痴顽不识字》诗:“年头月尾无一是,咄咄痴顽不识字。”
花好月圆花儿是美的;月亮是圆的。比喻美好团聚。多用做新婚贺词。宋 晁端礼《行香子 别恨》词:“莫思身外,且逗尊前,愿花长好,人长健,月长圆。”
带月披星形容早起晚睡,奔波不息。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二折:“则合带月披星,谁着你停眠整宿?”
舌端月旦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。宋·叶廷圭《海录碎事·人事》:“舌端月旦,皮里阳秋。”
河倾月落表示夜将尽。元·陈樵《月放过赋》:“河倾月落,馀欢未歇。”
月满则亏月圆则缺。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语曰‘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’。物盛则衰,天地之常数也。”
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,秋天的月亮。泛指春秋美景。南唐 李煜《虞美人》词:“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!”
蹉跎岁月蹉跎:时间白白地消耗掉;虚度光阴。白白地度过年月。指人生虚度年华。也作“日月蹉跎”、“岁月蹉跎”。晋 阮籍《咏怀》:“误东未终极,白日勿蹉跎。”
日中则昃,月满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,月亮盈满就要亏缺。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。《易 丰》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,而况乎人乎!”
星离月会犹言时分时合,时去时来。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鬼妻》:“从此星离月会,积有年余。”
披星戴月身披星星,头戴月亮。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,十分辛苦。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35卷:“披星戴月,早起晚眠。”
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、十一、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。清·无名氏《刘公案》第59回:“十冬腊月喝凉水,临死埋在灶火坑。”
日新月异新:更新;异:不同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;不断出现新事物、新气象。宋 林景熙《霁山集》:“金碧嵯峨,日新月异,则亦不独师能之也。”
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。比喻由于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。宋 俞文豹《清夜录》:“范文正公镇钱唐,兵官皆被荐,独巡检苏麟不见录,乃献诗云:‘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。’公即荐之。”
水底摸月同“水中捞月”。明·郎瑛《七修类稿·奇谑·谚语至理》:“赊酒时风花雪月,饮之时流星赶月,讨钱时水底摸月。喻世之无赖者也。”
云堦月地指天上。亦指仙境。同“云阶月地”。
二分明月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,扬州独占二分。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。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。唐 徐凝《忆扬州》诗:“天下三分明月夜,二分无赖是扬州。”
光风霁月光风:雨后初晴时的风;霁:雨雪停止。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。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。宋 黄庭坚《濂溪诗》序:“舂陵周茂叔,人品甚高,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。”
喘月吴牛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。五代 谭用之《寄王侍御》诗:“喘月吴牛知夜至,嘶风胡马识秋来。”
月白风清月光皎洁;微风凉爽。形容恬静美好的夜景。宋 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,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?”
日就月将就:成就;将:进步。每天有成就,每月有进步。形容精进不止。也日积月累。《诗经 周颂 敬之》:“日就月将,学有缉熙于光明。”
月晕而风月晕: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。月亮出现光环,就是要刮风的征候。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。宋 苏洵《辨奸论》:“乃能见微而知著,月晕而风,础润而雨,人人知之。”
朗月清风明朗的月色,清新的和风。唐·王勃《秋日游莲池序》:“琳琅触目,朗月清风。”
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。也指美好的岁月。唐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今年欢笑复明年,秋月春风等闲度。”
明月入抱抱:怀抱。比喻美好的情景进入心怀,心胸开阔明朗。清·缪荃孙《<宋元词四十家>序》:“吾友王子佑遐,明月入抱,蕙风在襟。”
松风水月松涛清风,流水明月。形容景色优美或人才俊朗。唐·李世民《大唐三藏圣叔序》:“松风水月,未足比其清华,仙露明珠,岂能方其朗润。”
海中捞月喻劳而无功,白费气力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七:“临安府也没奈何,只得行个文书访拿,先前的两个轿夫,却又不知姓名住址,无影无踪,海中捞月,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。”
旷日引月引:迁延。历时长久。同“旷日引久”。宋 朱熹《与黄枢密书》:“旷日引月,不闻进发之期。”
月中聚雪聚:集聚。月亮里堆积的白雪。形容女子又美又白。宋·叶廷珪《海录碎事·帝王·后妃》:“蜀先生置甘后于白绡帐中,望之如月中白雪。”
流星赶月象流星追赶月亮一样。形容行动迅速。《新编五代史平话 汉史上》:“自投军后,时通运泰,武艺过人,走马似逐电追风,放箭若流星赶月。”
月没参横见“月落参横”。《乐府诗集·相和歌辞十一·善哉行》:“月没参横,北斗阑干;亲友在门,饥不及餐。”
岁月不待人岁月:时间;待:等。指时间流逝,不因人而停留。晋·陶潜《杂诗》:“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,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”
一日三月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。”后以“一日三月”形容对人思念殷切。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。”
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。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,胸襟开阔。宋陈亮《谢罗尚书启》:“霁月光风,终然洒落。”
驴年马月不可知的年月。梁斌《红旗谱》:“严志和听涛他娘说得也有理,又说:‘吞了这口气吧!过个庄稼日子,什么也别扑摸了。即便有点希望,又在那个驴年马月呢?’”
停云落月表示对亲友的怀念(旧时多用在书信里)。晋 陶潜《停云诗序》:“停云,思亲友也。”唐 杜甫《梦李白》诗:“落月满屋梁,犹疑照颜色。”